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04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357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一个三维湍能封闭模型应用于开阔海区的风暴潮,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Taylor底摩擦二次率的拖曳系数随空间的分布及拖曳系数与水深、海底粗糙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的关系。本文对底摩擦二次率的可靠性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22.
"莫拉克"强热带风暴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云萍 《海洋预报》2005,22(2):53-58
本文利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分析等方法对030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MORAKOT)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西南季风的发展和冷空气的侵入作用十分突出,二者共同作用,造成热带风暴“莫拉克”外围云系的增幅发展,从而促进暴雨的发生发展。850hPa较大的正涡度、700hPa较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热带低压东南侧较大的压能梯度都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上也比较清楚地揭示这次暴雨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3.
计算域的选取对风暴潮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以 72 0 3号台风过程中引起的黄海沿岸水文测站的风暴潮过程为例 ,选取不同计算域 ,模拟计算的同一测站的风暴潮增水值有很大差异。只有选取整个黄渤海海域 ,才能得到较精确的风暴潮增水结果。从而揭示在封闭或半封闭海域中由风暴过程激发的区域自由振荡 ,是风暴潮增水中不容忽视的量。说明该海域中的风暴潮过程是海域整体效应的响应 ,因此认为数值模拟中计算域应选取整个封闭或半封闭海域  相似文献   
24.
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敦训 《海洋预报》2006,23(1):59-64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查阅,系统的统计分析了近50a山东省沿海及责任海区海雾、风暴潮、风暴海浪、海冰等几种主要海洋气象灾害的海洋、气象及分布特征和灾害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
本文在统计1950-1997年影响湛江港的热带气旋的基础上,利用1953-1982年30年间湛江港发生的风暴增水的资料,对湛江港风暴增水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湛江港风暴增水的特征在于季节分布的不均匀、大的正增水和高实测水位出现频繁、造成的风暴潮灾比较严重;通过两类典型风暴潮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的风暴增水与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密切相关,大的风暴增水主要由台风引起,湛江港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风暴增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6.
青岛地区的台风暴潮与潮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培顺 《海洋预报》1994,11(4):47-51
本文分析了青岛沿海地区的台风暴潮灾害状况,给出了潮位与海浪的联合作用对灾的影响关系式,提出了今后风暴潮预报的思路。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通过杰氏风暴潮预报方法对历史上给珠海和粤西海域造成较大影响的台风增水事件进行后报试验,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原有的预报公式进行订正,总结出适合珠海及粤西海域的风暴潮预报公式.利用5a的时间对珠海及粤西海域的台风增水进行试报,结果表明预报准确率分别达95.0%和87.6%,尤其对一些增水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台风增水预报相对更加准确,预报准确率均达90.0%以上.这说明订正后的公式对珠海及粤西海域的风暴潮预报能得到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28.
地形变化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影响的一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预报》2002,19(1):97-104
本文以8509台风为例,模拟了因地形变化而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胶州湾口外局部地形变深,在8509台风的情况下,风暴增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对底层风暴潮流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9810号台风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年10号台风期间及台风解除后一周内,对九龙江口和西海域表层水中总磷(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进行了为期9d(10月26日至11月3日)的现场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台风对上述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的影响,认为台风伴随的增水、入海径流量的骤增和底质再悬浮的加剧导致表层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短期增加。  相似文献   
30.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peak density (NmF2) and its height (hmF2) are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 Ne (h) and may be indicative of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ionosphere, especially those due to geomagnetic storms. Such parameters are often estimated using models such as the semiempirical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 models or are measured using moderately priced to expensive instrumentation, such as ionosondes or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mapping high-resolution ionospheric structures,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geomagnetic storm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how 3-D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were produced from data of the dense permanent Korean GPS network using the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ese profiles are verifi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data. The responses of GPS-derived parameters at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to the 20th November 2003 geomagnetic storm over South Korea are investigated. A fairly large increase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at the F2-layer peak (the NmF2) (positive storm) has been observed during this storm,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uplift in the height of the F2 layer peak (the hmF2). This is confirm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2-layer peak height uplift and NmF2 increase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eastward electric field, and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N2 ratio obtained from the GUVI instruments aboard the TIMED satellite. It is also inferred that the increase in NmF2 is not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neutral composition, but is related to other nonchemical effects, such as dynamical changes of vertical ion motions induced by winds and E × B drifts, tides and waves in 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which can be dynamically coupled upward to generat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nd oscil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